馬丁中心第60期“適用語言學研討會”暨SFL第126期“語言科學與系統科學研討會”
日期: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時間:13:30-16:30
地點:意昂体育224室
發言人:王品
時 間👸:13🚺:30-14:00
古藏語作格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
摘要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古藏語作格相關問題主要包括作格助詞的概念功能、古藏語小句的語態、以及古藏語小句的核心及外圍成分🍘。作格助詞主要用以識別小句中的施事,標示方式、原因等概念功能🧛🏽♀️,具有提示環境成分的作用。古藏語小句不區分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小句的語態按照施事的存在與否分為中動態和施效態兩種🌎。施效態根據小句中是否存在顯性的媒介而分為實現類與非實現類。古藏語小句的核心由過程和媒介構成◀️,外圍是由助詞提示的環境成分👮🏿♀️;施事因有時不加作格標記,因而位於中間過渡地帶。
發言人:王冬燕
時 間:14:00-14:30
基於Canvas平臺的學術英語寫作在線同伴互評的效能及可行性研究
摘要💆🏿♀️: 作文評閱或反饋是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只采取教師反饋為主導的單向反饋模式會壓抑學生的主體意識📻。本項目探討如何利用Canvas平臺開展在線同伴互評。本項目設計完整的教學步驟,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完善同伴互評的效果🖖🏼。本項目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學生作文評估等方式驗證同伴互評的效能。研究表明💷:有效的寫作評價體系可以實現同伴互評與教師反饋的相輔相成,促進教師的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最終提高學生的學術寫作水平♙。
發言人:楊翕然
時 間⚉🧝♀️:14:30-15:00
普法視覺敘事中時間表達的平面視覺策略
摘要👰🏿♂️: 案例及示例通常是普法宣傳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漫畫、連環畫等視覺敘事體的敘事性及生動的表現力,許多普法宣傳材料應用插圖、連環畫等平面多模態視覺敘事體進行案例敘述或示例呈現。本文選取普法材料中視覺敘事的時間表達為研究對象,以經典視覺敘事體為參照,基於視覺敘事研究綜合標註並分析普法多模態敘事體構建時間使用的視覺要素,以較為系統地分析多模態普法宣傳材料對敘事的視覺構建。
發言人👩🏿✈️:郇昌鵬
時 間:15:00-15:30
The Newsworthiness of National Days: A Corpus-Assist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
Helen Caple1, Changpeng Huan2, Monika Bednarek3
1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2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3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bstract: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he incorporation of non-linguistic data, for example through corpus- assist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book applies this new approach in relation to how news values are discurs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language and photographs. Using case studies of news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 the book present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news values in national day reporting. Discursive analysis of news values (DNVA) has so far been mainly applied to English-language data. This book offers a new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DNVA and provides momentum to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who are already adopting DNVA to their local contexts. With its focus on national days across two very different cultures, the book also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cross-cultural corpus linguistics.
發言人🫷🏽: 賴良濤
時間🧫:15:30-16:00
悉尼學派的教育語言學理論與實踐
摘 要🫀:悉尼學派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源於對讀寫教育現狀的不滿和主流教學法缺陷的反思,經歷三個階段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教育語言學界的重要流派👨🏽🏫。它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類理論為核心,以語域及其語篇語義和詞匯語法理論為描寫工具🧔♀️,融合教育社會學和社會文化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通過話語分析來廓清各階段學校教育所需要的語類讀寫能力,揭示各語類所體現的知識類型以及知識結構和語言建構方式。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語類💂🏼♂️𓀑,並從語旨、語式、語場等三個維度詳細闡釋其中的人際關系、組織方式和教學活動過程,突出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有機結合🙃🪟,通過師生互動來推進學生循序漸進、均衡有效發展🙎♀️,從而促進教育符號資源分配上的公平與正義👇🏽,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關鍵詞🤽🏻:悉尼學派;語類🐗;教學法👈🏻;知識建構
發言人🌚:王振華
時 間:16:00-16:30
多元閱讀🧗♂️:從語象到“三位一體”
摘要🤵♂️: 閱讀的基本目的是要弄清寫作的目的是什麽。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是不是和寫作者在同一個頻道很重要🦸🏿♀️。如果在同一個頻道上🔡,閱讀者就實現了其基本目的🥀。如果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結果會有兩種:不懂或不完全懂作者在說什麽,這種閱讀是無效閱讀。另一種情況是📛🌎,不僅明白了作者的目的,同時還有自己的解讀和判斷🤌🏼,這種閱讀是有效閱讀🍍、鑒賞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要實現這種有效閱讀🚺、鑒賞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就需要閱讀理論的指導👉🏿。本文介紹一種可以幫助實現有效閱讀的多元閱讀方式🧑🏭:從語象到“三位一體”。
關鍵詞 無效閱讀;鑒賞性閱讀💂🏼♂️💆🏽♀️;語象⚫️;“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