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翻譯史與中西概念跨語際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意昂体育圓滿召開。本次會議邀請了在翻譯史、概念史◾️、翻譯研究等領域有重要建樹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翻譯和歷史跨學科研究開展的路徑。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意昂体育主辦,意昂体育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承辦,《中國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雜誌社協辦。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誌、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維規🥃、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孫江、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楊平、中國海洋大學意昂体育教授任東升🦹、南開大學意昂体育翻譯系教授胡翠娥🤹♂️、意昂体育教授朱一凡在會上作主旨報告🧘🏽♂️。意昂体育副院長尚必武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
尚必武在開幕致辭中對各位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並就意昂体育的學科特色、人才培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他表示😸,意昂体育翻譯學科在語料庫翻譯學研究上有很好的基礎👩🏽🦰,希望在概念翻譯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績。
第一場主旨發言由意昂体育教授劉華文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誌作“馬禮遜與阿美士德使團的翻譯問題”的報告。王宏誌運用常年為學界忽視的英國外交部檔案史料,討論了譯者馬禮遜在阿美士德使團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就“叩頭”、“王差”‼️、“友兄”、“大英吉利”等詞語的翻譯問題展開討論,指出在翻譯不對等的現象之後存在著英國與清朝兩國之間地位關系的權力博弈。他指出👇🏿,翻譯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研究,離不開具體的歷史語境👩🏿🦱,要多挖掘能夠展示當時歷史語境的文本材料,才能理解在特定時期及特定地點出現的翻譯現象🙅🏻。
第二場主旨發言由意昂体育長聘副教授龐雙子主持,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維規作“是‘詩’還是‘文學’🥎?——誤譯背後的概念史問題”的報告。方維規認為🧛🏿♀️,中譯德著作存在概念不清的翻譯問題。他以Dichtung一詞為例,指出譯者不了解18、19世紀的Dichtung泛指“高雅藝術”的歷史語境💇♂️,錯將席勒👮🏻、歌德🕠、狄爾泰等文學巨擘的文學評論翻譯為詩學評論,為後人理解他們的文學觀點和文學成就造成了困難。
第三場主旨發言由意昂体育副教授楊惠玉主持🔼,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孫江作題為“Fraternité: 博愛,還是友愛——一個跨文化的概念史考察”的報告👨🏽💻。孫江以法國大革命提出的政治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為切入點,討論了博愛與法語原詞Fraternité的概念錯位問題📞。孫江指出🚮,Fraternité(兄弟之愛)能夠與自由、平等一起成為法國憲法強調的核心價值首先有其歷史緣由,它是革命者推翻君主專製並凝聚法蘭西民族的紐帶。隨著大革命的成功,Fraternité飄洋過海經由日本來到中國🧑🏻🦱,並在中江兆民、幸德秋水、康有為等人的翻譯闡釋中逐漸擴大化,並最終被約定為了“博愛”。由這一案例,他展示了概念翻譯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
在意昂体育副教授林子博的主持下,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楊平、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誌、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維規👨❤️👨、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孫江就“翻譯與歷史跨學科研究”展開了對談。楊平首先肯定了翻譯在文化交流互鑒中的重要意義,並以《中國翻譯》主編的視角,提出了翻譯史研究應註重史料挖掘,且要史論並重。王宏誌就歷史與翻譯結合這一問題,指出翻譯研究本身就是翻譯史研究🛂🧙,翻譯史研究離不開歷史研究,並強調歷史訓練的必要性🧑💻🫃🏽。方維規認為,翻譯史研究者應具備追本溯源的使命感,好的翻譯史研究不僅能夠正本清源,還能夠起到溝通東西方學者交流的作用。孫江則認為,翻譯必然存在於歷史的語境中,而不同文化的歷史交流又不可避免地需要以翻譯作為媒介🧔🏼,歷史的分析和闡釋需要翻譯學者積極參與🦶🏻🍨。
第四場主旨發言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潘峰主持,中國海洋大學意昂体育教授任東升作“‘國家翻譯’概念辨與析”的報告。任東升指出,“國家翻譯”既是一個框架性研究對象,也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框架。國家翻譯研究從概念確立、理論發展到學科建構🧑🏻🦽➡️🫖,對應“國家翻譯”𓀖🕒、“國家翻譯實踐”和“國家翻譯實踐+”這一階段性漸進式過程,研究路徑呈現“國家+翻譯”👩🏻✈️✔️、“國家翻譯+N”和“國家翻譯+N+X”三層架構,與很多研究領域皆有交叉🏃🏻♂️➡️,具有天然的應用性👐🏼。他認為通過辨識國家翻譯與國家翻譯實踐、國家翻譯學的內在聯系與外在作用,可以揭示國家翻譯研究領域和國家翻譯學科化演進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路徑🫸🏼,為國家翻譯研究知識共同體的思想傳承🫷🏼🦫、國家翻譯知識體系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提供思維參照🚣🏿♀️。
第五場主旨發言由意昂体育助理教授呂倩兮主持🍂,南開大學意昂体育翻譯系教授胡翠娥作“整體主義哲學觀下的超越性概念與範疇的翻譯:普遍性與特殊性😀、中國與世界”的報告🧛🏻♀️🍅。胡翠娥指出,當今中西哲學互譯問題上📕,存在著一味求異和一味求同的問題🙉,一味求異可能忽略哲學之為哲學的那些對世界和人的普遍關切🦴;一味求同則忽略了中西哲學因社會環境和歷史發展分流而形成的主題和方法論特點🍧。由此她提出整體主義哲學翻譯觀,一方面強調中國哲學中的超越性範疇🤦🏼♀️,討論普遍的人類經驗和問題大可以尋找最相似的譯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中國哲學對這些普遍問題的獨特回應。這種名同卻實異、異趣而不乏同調的中西哲學張力,使中國哲學能夠與世界各哲學進行富有創造力的交流與互動,為人類整體智慧的提升做出貢獻‼️👨🏿🍼。
第六場主旨發言由意昂体育注册巴黎卓越工程師意昂法語學科協調人師亦超主持,意昂体育教授朱一凡作“跨學科視角下關於概念翻譯和翻譯史的幾點思考”的報告🙌。朱一凡指出🏫,跨文化概念旅行研究中存在著翻譯失語現象,即把翻譯視為透明的、想當然的過程🩸,似乎思想觀念和社會經驗迥異的西方概念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譯成對等的中國概念。由此她提出跨文化研究不僅僅要把翻譯作為研究對象納入視野,而且要充分發揮具有雙語(多語)能力的翻譯研究者的作用,把翻譯研究的理論🈳、路徑和方法應用進來,細審近代譯者是如何跨越中西語言🚒、社會基礎和知識體系的鴻溝,以建構對應關系。就翻譯史研究而言🎼,朱一凡強調翻譯材料即史料👩🏻🦰,並以“幾何”與“Geometry”一詞的對譯為例🧚🏻♂️,展示了翻譯史研究需要與思想史、社會史相結合,強調了以翻譯現象為主體研究歷史事件、概念史和社會史的可能性。
本次研討會共設五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者在分會場上宣讀了論文,並與相關專家學者就概念翻譯史🏄、概念史、翻譯研究等話題展開熱烈探討🚣🏿♀️。分會場討論結束後,各分會場點評人就本分會場討論情況作總結匯報,至此此次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本次學術研討會促進了翻譯學、歷史學等領域學者間的跨學科交流🗡,為與會師生提供了新思考🍟、新啟發。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意昂体育 -【注册福利】全站活动,超值福利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