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語篇意義的生成與理解”講座側記
2017年4月17日💂🏽♀️,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振華教授受邀在復旦大學做了題為“語篇意義的生成與理解”學術報告🙇♂️⭕️。這是一場“富有新意”🧎🏻♀️、“全面系統”、“聽眾友好型”的報告。
對語言意義的研究一直是語言學領域的重要課題,但本次講座內容突破傳統的詞義、句意研究🏊🏼,將語言意義的研究上升到大語篇層面🗣,富有新意。
語篇意義的生成與理解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話題🦶,王振華教授從“什麽是語篇”、“語篇研究什麽”👩👩👧👧🙌🏽、“語篇意義是什麽”、“語篇意義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如何理解語篇意義”這幾個部分循序漸進展開講解👆🏿,全面系統。
王振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統功能語言學🕺🏼,而前來聆聽講座的聽眾有來自諸如修辭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學者🧗🏿♀️。王振華教授在講座中沒有一味地“講術語、玩高深”,而是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語言現象進行剖析,娓娓道來,讓大家對語篇意義的生成和理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加工和理解,實屬一場“聽眾友好型(audience-friendly)”講座。
下文是對這次講座的提煉:
1.什麽是語篇?
王振華教授指出
●語篇是系統。語篇是文本/話語生產者通過文本/話語(產品)及其消費者的互動來實現社會目的的系統(王振華 2009)。語篇系統包括生產者、產品、消費者和社會目的四個子系統,其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根據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產品交易🏖🦩,實現自己的願望或達到自己的目的(同上)🗻。
●語篇是行為。語篇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產品(語篇)實施行為(同上)。
●語篇是交際媒介和交際資源🥫🍐,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一種語言交際形式👩👩👧👦。這種形式既可以是書面的或口頭的🥒💗,也可以是多模態的。王振華教授認為“語篇”這個概念的指稱範圍應該擴大🚄,“語篇”應該指大語篇🧂。大語篇之所以大,不僅僅是指它“超越小句”,更應該指它包含不同的模態📕,比如交警執法話語,圖片、音樂、電影電視等。
2.語篇研究的相關概念
研究語篇👩❤️👩🫑,我們需要知道語篇關涉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場域(filed)⏳、主題(theme)🫱🏽、信息(message)、感情(emotion/feeling)和目的(goal)。語篇是具有語篇性(textuality)的。語篇性包括銜接(cohesion)、連貫(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以及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參見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研究語篇離不開語言功能🤲🏽。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是,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即1)概念功能🥦🤦🏻:語言可以用來建構經驗世界🧝🏼♂️🤷♀️,包括現實或心理世界中發生的動作🧻、動作的參與者、動作的產生環境等等🚺。2)人際功能:語言可以用來展現人際關系👨🏻🎨。這體現在語氣、語言中的態度等方面👨🏽🔬。3)謀篇功能:語言可以用來組織語篇,包括研究語篇的組織手段、信息的呈現方式等。
王振華教授認為研究語篇就是研究其語篇性,而語篇性可從元功能觀點進行分析和描寫🌯。具體的講,概念功能研究語篇的信息性和情境性;人際功能研究語篇的意向性、可接受性和互文性🎑;謀篇功能研究語篇的銜接和連貫🫳🏻。3.語篇的意義
王振華教授認為一個語篇的中心意義一般只有一個,即目標意義(goal)🍮。這個中心意義又是語篇中各種基本意義互動的結果🔊。語篇中的基本意義包括三種,分別是♡🟡:
●語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的意義,即社會意義(social meaning),主要涉及生產者、消費者👍🏽🎩、交際意圖、目的🍕、互動模式、對語言的選擇、對表達渠道的選擇等🐀。
●所 使用的語言(language in use)的意義,即語言學意義(linguistic meaning),主要包括語篇架構🧨、段落安排👩🏿⚕️、信息流動、句際關系🤽🏻♂️、遣詞造句、句間銜接、語意連貫、標點符號🧘🏻♀️、音調音頻(參見王振華 2009)。
●製約使用者和語言的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 語篇的意義是通過語境意義、社會意義和語言學意義生成的,其中語言學意義既可以承載語言本體意義🧑🦳,也可作為語境意義和社會意義的載體,也即語境意義和社會意義通過語言學意義得以體現。4.語篇意義是如何生成的🪳?
人類用語言交際👉🏼,可說的話(can say)體現了人們可表達的意(can mean),可表達的意又進一步體現了可做的事(can do)👰🏿♂️。這個“可”(can)就蘊含了一種潛勢。王振華教授認為,人有行為潛勢(behavioral potential)👩🍳🌑,語有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具體語篇的意義是語言使用者在意義潛勢中對意義進行選擇的結果🔩。具體的說,詞匯意義是在一定的語域或框架裏生成的 (參考Fillmore 1985; frame semantics)💙。同時🧑🏿🦱,每個說出的詞都會喚起其對立意義(Trier 1973[1931]: 40 in Nerlich & Clarke 2000),這種對立意義包括同義、近義、反義、上義和下義。對立意義不僅存在於詞匯間,也存在於短語和句子層面,《聲律啟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功能語法認為👻,句子(sentence)主要是以小句(clause)為表意單位👝,小句可以“傳遞信息🤍、實現交換或呈現語篇”(Halliday,1994:34)👱♂️🫷🏿。語篇意義則從語篇層面看語言資源是如何進行選擇,進而實現傳遞信息、體現互動以及組織語篇的。
5.如何理解語言意義?
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一種適用語言學🎮,強調語言學的社會解釋力(social accountability),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語言意義。王振華教授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做了簡要介紹🤲🏻,包括✍🏼:
●分層(strata)🦠🚽:語類(genre)⚾️、語域(register)🂠、語篇語義(discourse semantics)、詞匯語法(lexicogrammar)、字系(graphology)
●分級(hierarchy)🌥:體現化(realization)、實例化(instantiation)、個體化(individuation)
●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
●多模態(multimodality)鑒於篇幅有限👰♀️,在此對這些理論不做過多介紹👩🏽✈️,有興趣的可閱讀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Martin & Rose (2007)🧏🏼♂️、Kress & van Leeuwen (2006)、Painter, Martin & Unsworth (2013)、胡壯麟等(2005)以及王振華(2016)。
“ 功能的整體構型建構/實現意義”(Halliday 1994:34)。王振華教授指出,功能可以識解意義,即對意義的理解要從語言功能入手🦑🍞。從功能的視角來看,句子意義可用及物性系統(Transitivity)🪃、語氣系統(Mood)以及主位系統(Theme)來理解🤟🏽,其中:●及物性系統研究誰或什麽是舉止言行及性狀的負責者🪂;
●語氣系統研究誰跟誰交換什麽以及人際意義的力度(參與者的身份、地位⛅️、話語權)
●主位系統研究信息安排😶、焦點🐪、強調和修辭效果。對及物性系統↕️、語氣系統以及主位系統的介紹可參見Halliday (1994)。從功能的視角理解大語篇的意義要從語篇語義系統入手,具體的說:
●體現概念功能的兩個系統為:用來識解人類經驗的概念系統(Ideation)和考察人類經驗之間邏輯關系的聯結系統(Conjunction);
●體現人際功能的兩個系統為:呈現態度的評價系統(Appraisal)和考察話語互動的協商系統(Negotiation);
●體現謀篇功能的兩個系統為📢:追蹤參與者的識別系統(Identification)和研究語篇信息流動的格律系統(Periodicity)🌃。對語篇語義系統的具體介紹可參見Martin & Rose (2007)。最後🦅,王振華教授指出,大語篇意義是語言意義研究的一個難點和熱點👱🏿♀️,在研究大語篇意義時要將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語言使用者、從眾現象🪚、離眾現象、語言本體等諸多因素考慮在內。理解大語篇意義的理論工具當選系統功能語言學💂🏼♀️👐🏻,因為她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語言本體意義,也可以幫我們理解語言背後的意義。目前,多模態研究迅速發展起來🧙♀️,對多種模態意義集合的研究更加豐富了語篇意義的研究。
參考書目
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Fillmore, C. J. (1985).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 Quaderni di semantica, 6(2), 222-254.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 Christian, M. I. 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Kress, G., &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J. R, & Rose, D. (2007).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Beiji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ainter, C., Martin, J. R., & Unsworth, L. (2013). 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nter-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M]. London: Equinox.
胡壯麟, 朱永生, 張德祿, 李戰子. (2005).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振華. (2009). 語篇語義的研究路徑——一個範式、兩個脈絡🤽🏿、三種功能、四種語義👧𓀐、五個視角[J]. 中國外語, 6, 26-38.
王振華. (2016). 新編系統功能語言學教程 [M]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